背景
当前位置:首页 > 社区故事 > 何处青山是越中出自哪里

何处青山是越中出自哪里

  • 发布时间:2024-04-20 08:33:40

孟浩然的代表作《渡浙江问舟中人》中有这样一个千古名句——何处青山是越中。何处青山是越中这句诗虽然已流传千古,但还有不少网友对它有新的见解。

“何处青山是越中”这句诗,韵律简约而紧凑,以简短的七个字勾勒出异域的美景,展现出东方语言的独特魅力。诗人选择“何处”作为开头,巧妙地引出了迷人的青山景色,使人产生无尽的遐想。 何处青山是越中,这是一个问题,有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呢?或许这只是一句文艺范儿的废话,可以用来装逼。哎呀,信不信由你,看不懂更装逼! 细思恐极,何处青山是越中,这句诗里藏着多少罪恶!想想,如果有人找不到越中,或者找到了错过了青山,心中的迷茫和无助只会越来越深。诗人啊,你这是在引导人们迷失吗?本来想当个修仙高手,结果却被你逼当了地理老师!这种直接简练的表达方式,不做华丽修饰,使读者立刻能理解并感受到诗人对青山的深情。读者在阅读时,能够立即感受到那种动人心弦的意境,仿佛身临其境,与诗人一同徜徉在越中的青山间。

在让我们看看教科书上是怎么注解的。  孟浩然诗鉴赏  首句以景入题,一句三景,描绘了他登舟渡江时的自然环境。诗人在杭州时,曾观赏钱塘江潮,“百里雷声震”、“ 惊涛来似雪”(《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 是表现江潮卷来的奇景伟观。然而,潮退风住之后,江边渡口就呈现出另一番景象:风平浪静,天气清和,一派悠闲,而这正是乘船旅游者最渴望、最感惬意的时刻。这里一笔勾画出了这种平静恬淡的江面风光,隐隐传达出了诗人重登旅途时的欣悦心情。  次句顺承首句,叙写诗人同舟中旅伴的相遇,并借以正面点题。在一叶扁舟中还有同行共济的旅客,虽然萍水相遇,素昧平生,但同为在茫茫江流中孤舟飘泊的异乡之客,遇上“扁舟共济”的同路人,还是感到格外亲切。从“与君同”的平实自然的话语中,不难想象,诗人与“舟中人”亲切问候的情形。  第三句描写人物情态,维妙维肖。陆机《拟兰若生春阳》诗有句云:“ 引领望天末,譬彼向阳翘。”诗人借用陆诗成句,冠以“时时”二字,更是妙语。  这既使“引领”的静态神情变为动态神情,而且还使跷望的动作具有了连续性,从而传神逼真地表现出了一位远游者对越中山水的无限向往心情。因为心情迫切,故而在不断跷望中,对舟中人急切地发出了询问:  “何处青山是越中?”江南山川秀美,遥遥翠峰蜿蜒绵亘,时隐时现,但哪儿是他向往已久的越中呢?一问便结,戛然而止,个中余韵留待读者去想象、体味。  杭州距越中并不算远,但诗人又望又问,且以“时时”与“何处”紧密呼应,似乎航程甚长,越中甚远,都是用以衬托和渲染诗人急于要到达越中探奇访胜的迫切心情和浓厚兴致。  这首诗前三句似乎写“济江”,最后一句是“问舟中人”,其实,诗人在“时时引领”向天边眺望时,也就不断地向“舟中人”询问何处是越中了,因此,三、四两句应是一个持续往复的动作过程。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兴致勃勃,仕途失意后的郁愤情怀被纵情山水的愿望所暂时替代了,充溢字里行间的只是对越中山水无限神往的一腔激情。“引领望天末”是一个可见可感的形象,“何处青山”却是虚指,以实衬虚,更使诗的意境显得幽邈淡远。“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是诗人此时此刻的内心独白。全诗从“潮落江平”登舟航行的惬意襟怀,“扁舟共济”的亲切气氛,到一再探问越中山水的无穷兴致,处处体现出诗人这种厌倦仕途转而倾慕山水自然的感情,使诗篇荡漾着一般行旅诗所少有的浓郁情趣和生活气息。

在这首渡浙江问舟中人中,“何处青山是越中”这句诗句仿佛一面镜子,映射出每个人内心的纷繁世界和深沉情感,引发了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思考。欢迎大家使用凤美诗词网!

友情链接